來源:中影人藝考播音主持學苑 發布時間:2019-12-04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這個定義從語音、詞匯、語法三個方面提出了普通話的標準。要注意的是,雖然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但就其整個語音體系來說,并不包括北京的一些土語、土音的,比如北京方言說“老師”,常說成“lǎoer”,說“吝嗇”是“摳門兒”,這都是不規范的,朋友們可不能理解為北京話就是普通話。
大家都學習過漢語拼音,知道普通話有:聲母21個,韻母39個,聲調4類。一個漢字就是一個音節,聲母是音節開頭的輔音,韻母是音節中聲母后面的部分。聲調是構成音節非常重要的成分,即使聲母韻母相同,如果它們的聲調不同,就成了不同的音節,代表不同的意義。
(一)聲母
聲母21個,按照發音部位分為七類:
(1)雙唇音:b、p、m
(2)唇齒音:f
(3)舌面音:j、q、x
(4)舌根音:ɡ、k、h
(5)舌尖前音:z、c、s
(6)舌尖中音:d、t、n、l
(7)舌尖后音:zh、ch、sh、r
其中,n 又叫鼻音,l 又叫邊音;z、c、s 又叫平舌音,zh、ch、sh、r 又叫翹舌音。
發音部位分別為:
1.雙唇音
b - 雙唇緊閉,氣流經口腔破唇而出,但不是用力送氣,如“玻”字開始的發音。
p - 部位、方法同上,但要將氣用力盡量送出。
m - 鼻音。緊閉雙唇,嗓子用力,氣流經過鼻腔,由鼻孔透出。
2.唇齒音
f - 上門牙輕觸下嘴唇的邊緣,氣流從唇齒間摩擦而出。
3.舌尖中音
d - 舌尖抵住門牙后的上牙床,猛把舌尖離開,氣流沖出;但不是用力送氣。
t - 部位、方法同上,但要將氣流用力送出。
n - 尖抵住上門牙后的上牙床,氣流經過鼻腔,由鼻孔透出。
l - 舌尖抵住上門牙后的上牙床,嗓子用力,氣流由舌的兩邊透出。
4.舌根音
ɡ - 舌根抵住軟腭,猛然離開,氣流沖出,但不是用力送氣。
k - 部位、方法同上,但要將氣流用力送出。
h - 舌根接近軟腭,氣流從中間摩擦而出。
5.舌面音
j - 舌尖下垂,舌面前部向上隆起,貼緊硬腭前部,然后微微放松,氣流從窄縫中摩擦而出,但不是用力送氣。
q - 部位、方法同上,但要將氣流用力送出。
x - 舌尖下垂,舌面前部向上隆起,接近硬腭前部,氣流從窄縫中摩擦而出。
6.舌尖后音
zh - 舌尖翹起抵住硬腭最前端(上牙床之后),然后微微放松,氣流從窄縫中摩擦而出,但不是用力送氣。
ch - 部位、方法同上,但要將氣流用力送出。
sh - 舌尖翹起,接近硬腭最前端(上牙床之后),氣流從窄縫中摩擦而出。
r - 部位、方法同上,但發音時嗓子用力(濁音)。
7.舌尖前音
z - 舌尖向前伸,抵住上門牙背后,然后微微放松,氣流從窄縫中摩擦而出,但不是用力送氣。
c - 部位、方法同上,但要將氣流用力送出。
s - 舌尖向前伸,接近上門牙背后,氣流從窄縫中摩擦而出;但不是用力送氣。
(二)韻母
韻母39個,按結構分為單韻母、復韻母、鼻韻母。
1.單韻母
單韻母10個,分別是ɑ、o、e、i、u、ü、ê、-i(前)、-i(后)、er(兒化韻)。
2.復韻母
復韻母13個,由兩個或三個元音復合而成。有:
ɑi、 ei、 ɑo、 ou
iɑ、 ie、 uɑ、 uo、 üe
iɑo、 iou、 uɑi、 uei
3.鼻韻母
鼻韻母(16個):
ɑn、 en、 uɑn、 iɑn、 en、 in、 un、 üɑn
ɑnɡ、 enɡ、 uɑnɡ、 iɑnɡ、 uenɡ、 inɡ、 onɡ、 ionɡ
韻母發音要求分別為:
ɑ - 口大開,舌下降,嗓子用力,氣流放出。
o - 口半合,舌后部半升,嘴唇略圓,嗓子用力,氣流放出。
e - 方法同上,嘴唇不圓。
i - 上下齒相對,口略閉,嘴唇扁平,舌前部上升,嗓子用力,氣流放出。
u - 合攏,嘴唇收縮最圓,舌后部上升,嗓子用力,氣流放出。
ü - 舌前部上升,和i 一樣,但是口合攏,嘴唇收縮最圓。嗓子用力,氣流放出。
ê - 口半開,舌前部半降,嗓子用力,氣流放出。如“誒”。隨i u ü 之后,構成復韻母:ie、 üe。
ɑi - 先發ɑ 音,舌的位置稍靠前(舌尖抵下門牙背后),聲音較長,較強,然后把舌向上移動,到能發接近i 的音時停止。
ei - 先發e 音,位置向前,略高,然后把舌向前向上移動,聲音較長,較強,到能發接近i 的音時停止。
ɑo - 先發ɑ 音,位置稍向后(舌略后縮),聲音較長,較強,然后把上移動,到能發o 音時停止(嘴唇更收斂些)。
ou - 先發o 音,但是嘴唇不太圓,聲音較長,較強,然后把舌向上移動,到能發接近u 的音時停止。
iɑ - 先發較短的i 音,然后把舌向下移動,發較長較強的ê音。
ie - 先發較短的i 音,然后把舌向下移動,發較長較強的e^ 音。
iɑo - 先發較短的i 音,然后移動舌頭發ɑo 音。
iou - 先發較短的i 音,然后移動舌頭,發ou 音。
uɑ - 先發較短的u 音,然后把舌向下移動,發較長較強的ɑ 音。
uo - 先發較短的u 音,然后把舌向下移動,發較長較強的o 音。
uɑi - 先發較短的u 音,然后移動舌頭,發ɑi 音。
uei - 先發較短的u 音,然后移動舌頭,發ei 音。
üe - 先發較短的ü 音,然后把舌向下移動,發較長較強的ê 音。
ɑn - 先發ɑ 音,舌的位置靠前,舌尖抵下門牙背后,然后把舌尖轉向上,抵住上牙床,發純粹鼻音n。
en - 先發e 音,舌的位置不在后,而在中央,然后把舌尖抵住上牙床,發純粹鼻音n。
ɑnɡ - 先發ɑ 音,舌的位置稍靠后,然后把舌根抵住軟腭,發純粹鼻音nɡ。
enɡ - 先發e 音,舌的位置不在后而變得稍前些、低些,然后把舌根抵住軟腭,發純粹鼻音nɡ。
onɡ - 先發o 音,嘴唇稍稍收斂,然后把舌根抵住軟腭,發純粹鼻音nɡ。
iɑn - 先發較短的i 音,然后移動舌頭,發ɑn 音。但其中ɑ 音有變化,舌的位置下降不太低,發音接近ê音,口形半開。
in - 先發i 音,然后把舌尖轉向上,抵住門齒背后的上牙床,發純粹鼻音n。
iɑnɡ - 先發較短的i 音,然后移動舌頭,發ɑnɡ 音。
inɡ - 先發i 音,然后把舌根抵住軟腭,發純粹鼻音nɡ。
ionɡ - 先發較短的i 音,然后移動舌頭,發onɡ 音。
uɑn - 先發較短的u 音,然后移動舌頭,發ɑn 音。
uen - 先發較短的u 音,然后移動舌頭,發en 音。
uɑnɡ - 先發較短的u 音,然后移動舌頭,發ɑnɡ 音。
uenɡ - 先發較短的u 音,然后移動舌頭,發enɡ 音。
üɑn - 先發較短的ü 音,然后把舌位降到次低前元音[u] 略后就開始升高,接續鼻音n。
ün - 先發ü 音,然后把舌頭轉向上,抵門齒背后的上牙床,發純粹鼻音n。
(三)聲調
聲調4類,分別見:
(1) 陰平(如ā),念高平調55。
(2) 陽平(如á),念高升調35。
(3) 上(shǎnɡ)聲(如ǎ),念低降升調214。
(4) 去聲(如à),念高降調51。
調值的描寫,一般采用五度標記法。就是用五度豎標來標記調值相對音高的一種方法。具體做法是用一條豎線作標尺,自上而下分為高、半高、中、半低、低等五度。然后分別用橫線、斜線、折線按聲調的實際讀法標明它們的升降起止度數。
(四)語流音變
在語流(句子)中,由于受到相鄰音節的相鄰因素的影響,一些音節的聲母、韻母或聲調會發生語音的變化,我們稱之為語流音變。
普通話中最典型的語流音變是輕聲、兒化、變調(上聲變調、去聲變調和“一”、“不”、“啊”的變調)。
1.輕聲
在句子里失去了原有的聲調念成較輕、較短的調子,叫做輕聲。如“媽媽”、“能耐”、“你們”等。但是,重疊名詞絕不能讀輕聲,如:家家戶戶。
普通話中的輕聲往往有區別詞性和詞義的作用,如:
東西(xī)——方位詞,東邊和西邊的意思。
東西(xi)——名詞,泛指各種具體的或抽象的事物,還特指老人或動物(多含厭惡或喜愛的感情)。
2.兒化韻
兒化韻起著修飾語言色彩的作用。兒化韻不是在音節之后加一個單獨er的音節,而是在音節末尾最后一個音素上附加個卷舌動作,使韻母發生變化。如:寶貝兒beir、豆芽兒yɑr、送信兒xinir等。
3.變調
音節在連續讀時,相鄰音節聲調發生變化的現象叫變調。
(1)上聲在跟上聲相連或跟別的聲調相連的時候,都要念變調。
念半上——上聲在陰平、陽平、去聲前面念半上,調值由214變成21或211,也就是只降不升,由于上聲的起音就低,所以近似低平調。例如:廣播 喜歡 美麗 寶貴 暖流
念直上,像陽平一樣——上聲跟上聲相連,前面的上聲變成升調,跟陽平一樣(或近似陽平)。調值由214變成24或35。例如:美好 獎品 手表 勇敢 演講
(2)去聲變調規律:去聲音節在非去聲音節前一律不變。在去聲音節前則由全降變成半降,調值由51變成53。如:救護、制勝等。
(3)“一”的變調規律。
非去聲音節前變去聲。如:一年、一般化。
去聲音節前變陽平。如:一部、一個人。
夾在重疊詞中間念輕聲。如:看一看、想一想。
單念或數詞中不變調。
(4)“不”的變調規律。
單用或在詞句末尾,以及在陰平、陽平、上聲前念本調——去聲。如:不能。
在去聲音節前變陽平。如:不露聲色。
夾在詞語中間念輕聲。如:好不好。
(5)語氣詞“啊”的音變。
前面音節的末尾音素是u(包括ɑo、iɑo)的,讀作“哇”(wɑ)。
他人挺好啊(hǎowɑ)!
前面音節的末尾音素是ɑ、o、e、i、ü、ê的,讀作“呀”(yɑ)。
你去說啊(shuōyɑ)!
前面音節的末尾音素是n的,讀作“哪”(nɑ)。
早晨的空氣多清新啊(xīnnɑ)!
前面音節的末尾音素是nɡ的,讀作“啊”(nɡɑ)。
最近太忙啊(mánɡnɡɑ)!
前面音節的末尾音素是的-i(前)的,讀作“啊”(zɑ);前面音節的末尾音素是的-i(后)的,讀作“啊”(rɑ)。
你怎么撕了一地紙啊(zhǐrɑ)!
掌握“啊”的變讀規律,并不需要一一硬記,只要將前一個音節順勢連讀“ɑ”(像念聲母與韻母拼音一樣,其間不要停頓),自然就會念出“ɑ”的變音來。
(6)詞的輕重格式
詞的輕重格式是指多音節詞的幾個音節有約定俗成的輕重差別,輕與重是相對而言,短且弱的音節稱為輕,長且強的音節稱為重,介于中間的稱為中。兩字詞多為中重格式,如:播音、汽車等;三字詞多為中中重格式,如共產黨、航空港等。發音是聽和說的結合,詞的輕重格式的練習重要的是培養自己聽辨能力,由于輕重格式是約定俗成的規律,學習的途徑是多聽、多積累。
到此,有關普通話語音知識已經講完了,播音主持專業的同學上述講的知識你都掌握住了嗎?后續中影藝考播音主持培訓學校會繼續為同學們講解實戰練習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在此之前同學們一定要把上述的基礎知識掌握好。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